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(西北、华北和东北)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。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,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。
2018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。习近平强调:坚持久久为功、创新体制机制、完善政策措施、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。11月30日,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。12月24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。
背景情况
“三北”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,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,北抵北部边境,南沿海河、永定河、汾河、渭河、洮河下游、喀喇昆仑山,包括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北京、天津等13个省份,辐射400多万平方公里,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已经进入工程实施的关键期、攻坚期。
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,减少自然灾害,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。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、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,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。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,沙尘暴频繁。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,有百万公顷土地沙漠化,千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,粮食产量低而不稳,牧草严重退化,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。据调查,三北地区在上世纪50~60年代,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;70~80年代初,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。
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,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,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,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,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,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,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,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,成为地上“悬河”,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。
建设期限
根据总体规划,“三北”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,历时73年。其中,1978—2000年为第一阶段,分三期工程;2001—2020年为第二阶段,分两期工程;2021—2050年为第三阶段,分三期工程。
建设成就
(一)水土流失治理
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,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,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,按山系、分流域综合治理,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加,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,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,每年入黄泥沙量也在减少。
(二)农区防护林
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,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,营造农田防护林千万亩。平原农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,一些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。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明显提高,总产量逐步提升。
(三)森林资源
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,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,改变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。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,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、多种经济的发展。“四料”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,特别是已建成万亩薪炭林,加上林木抚育修枝,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。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,营造的灌木林和上亿亩杨、柳、榆、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,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。
(四)经济发展
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,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,建设了一批名、特、优、新果品基地,干鲜果品年产量明显增长。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,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,占收入的25%,有41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。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,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,有240个村、15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上一条:领航·筑匠|工会一分会组织学习宣传贯彻“工会十八大”精神
下一条:学习三北精神系列专题(二):三北精神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